一、历史长河中的革命火种
1911 年武昌起义的烽火燃遍华夏,四川保路军包围成都,赵尔丰政权崩塌,“大汉四川军政府” 宣告成立 —— 这枚军政府造四川铜币当制钱十文,正是这段风云历史的实物见证者。民国元年(1912 年)4 月,成都造币厂奉军政府之命开铸此币,以解军饷匮乏之困,却意外为后世留下了兼具历史厚度与艺术价值的货币瑰宝。它不仅是四川军政府筹措军费的应急之策,更承载着 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” 的革命理想,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、经济、金融变迁的一手史料。
二、钱币细节:工艺与时代的对话
(1)正面:政权符号的凝固
币面中央 “四川铜币” 四字刚劲挺拔,上缘 “军政府造” 点明发行背景,下缘 “当制钱十文” 标注币值。字体采用民国初期典型的隶书风格,笔力浑厚,带着战火淬炼后的刚毅;珠圈纹饰规整细腻,即便历经百年磨损,仍能想见当年造币厂工匠对工艺的执着。
(2)背面:民族精神的图腾
中央篆书 “汉” 字大气磅礴,既代表 “大汉四川军政府”,更隐喻 “汉” 民族对共和的渴望;环绕 “汉” 字的十八个小圆圈(代表响应辛亥革命的十八省),如众星捧月,将 “各省团结、共赴革命” 的精神具象化为视觉符号。这种设计将历史事件与民族情感熔铸于方寸之间,使钱币超越了 “支付工具” 的属性,成为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。
(3)包浆:岁月沉淀的勋章
这枚铜币周身裹覆着一层深棕略带金芒的包浆,厚实均匀,触感细腻如丝绒。包浆是时光的 “指纹”—— 它记录了钱币在民间流转的沧桑,也见证了从帝制到共和的社会剧变。每一道包浆的纹理,都是历史在它身上刻下的 “年轮”,如今已成为收藏者眼中不可复制的美学标志。
三、收藏价值:稀缺性与文化性的共振
(1)历史价值:辛亥革命的 “活化石”
它是四川军政府短短数年执政期的直接物证,见证了赵尔丰政权崩塌、尹昌衡接掌都督、“汉” 字铜币成为川渝地区流通主币的全过程。对于研究辛亥革命后地方政权建设、货币制度转型,它的史料价值无可替代。
(2)艺术价值:近代货币设计的巅峰
民国初期的货币设计多受西方影响,而这枚铜币却独树一帜—— 将篆书 “汉” 字、十八星图与传统珠圈纹结合,既保留中国篆刻美学的精髓,又注入革命时代的精神内核。这种 “传统与现代交融” 的设计理念,在近代货币史上堪称标志性案例。
(3)市场价值:稀缺性驱动的升值潜力
据史料记载,四川铜币铸造量虽不算少,但历经军阀混战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等战乱,加之铜材回收(20 世纪 50 年代 “大炼钢铁” 运动),存世量已极罕。尤其品相完好、包浆醇厚的十文铜币,更是藏家竞相追逐的 “潜力股”。近年拍卖市场上,同类钱币成交价屡创新高,足见其 “硬通货” 属性。
四、拍品亮点:为何这枚值得珍藏?
版别清晰:“军政府造”“四川铜币”“当制钱十文” 字样完整,“汉” 字与十八星图无粘连,属美品版别;
包浆原生态:未经过多人为清理,包浆自然老旧,是岁月 “原封不动” 的馈赠;
历史故事性:每一枚四川铜币都曾在市井间流转,或许见证过保路运动义士的慷慨、川军将士的征程,如今穿越百年与您相遇,堪称历史的 “缘分”。
五、致藏家:机遇与传承的邂逅
若您是历史爱好者,它是打开辛亥革命四川篇章的 “钥匙”;若您是钱币收藏家,它是 “民国铜元体系” 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藏品;若您是文化投资者,它的稀缺性与文化性注定了长期升值空间。
这枚军政府造四川铜币当制钱十文,不仅是一件拍品,更是一段可触摸的历史、一种可传承的文化、一笔可增值的财富。现在,它正等待着下一位与它 “灵魂共振” 的藏家,续写属于它的百年传奇。
场次:精品场
名称:四川铜币军政府造当制钱十文
尺寸:重:6.7g 直径:28.4mm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