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元代的笔墨穿越八百年风霜,依然能在宣纸上流淌出温润的光泽——赵孟頫《人马图》,这幅凝聚着"书画双绝"之魂的传世巨制,正以震撼之姿登临收藏视野。作为中国艺术史上"诗书画印"四绝的集大成者,赵孟頫用一支画笔,将晋唐的典雅、宋代的精细与文人的风骨熔于尺幅,让《人马图》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坐标。
一、笔墨里的"书画同源"密码
赵孟頫最核心的艺术主张,是"书画同源"——他坚信绘画的线条应如书法般富有生命力,而《人马图》正是这一理念的巅峰实践。全卷以纸本设色绘就,纵33厘米,横146厘米,骏马与人物构成流动的视觉史诗,每一根线条都藏着书法的筋骨。
看那匹"照夜白":马颈的弧线用篆书"玉箸篆"的笔意勾勒,圆润中透着筋劲,似有"力透纸背"的沉雄;马鬃以"飞白"笔法扫出,笔锋分叉处如"锥画沙"般斑驳,竟与他《胆巴碑》中的捺笔神似。再观"玉花骢"的腹部:淡赭色晕染如"屋漏痕",墨色由浓至淡的渐变,藏着隶书"蚕头燕尾"的韵律,仿佛能看见画家运笔时的提按顿挫。
人物的线条更见精妙:戴幞头的侍者衣袂飘举,用"兰叶描"舒展如行草,衣纹转折处的"折钗股"笔法,与《兰亭序》的"使转"一脉相承;赵孟頫曾说"石如飞白木如籀",在《人马图》里,人马皆是"写"出来的——画是"立体的字",字是"平面的画",这正是中国艺术"书画互证"的至高境界。
二、人马相契的文化长卷
《人马图》的珍贵,更在于它不是简单的"人马写生",而是赵孟頫对"古意"的重构与诠释。他遍临晋唐名家真迹,将韩干《牧马图》的饱满、李公麟《五马图》的灵动熔于一炉,却以文人视角赋予人马"精神对话"的温度。
骏马各有性情:"照夜白"昂首嘶鸣,瞳孔以焦墨点染,似含不屈傲骨;"玉花骢"低头饮水,唇齿轻触水面,用"破墨法"点出的水珠,藏着"刚柔相济"的哲思;"五花骢"侧首蹭痒,脖颈的弧度与鬃毛的飞白形成"曲直对比",见出"舒卷自如"的气度。人物则是人马的"镜像" 人马之间或顾盼、或依偎,仿佛在演绎一段无声的传奇——是骑士与战马的生死相托?是文人与良驹的精神相契?这正是赵孟頫"画者,文之极也"的深意。
三、流传有序的收藏瑰宝
《人马图》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认证,多光谱检测显示底稿线条与赵孟頫中年笔法完全吻合,确认为真迹无疑。
在收藏市场上,赵孟頫真迹堪称"凤毛麟角"。2019年其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以1.9亿元成交,2022年《秋兴赋》手稿拍出8800万元,而鞍马题材作为他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,存世量不足10幅,《人马图》更是其中品相最完好、流传最清晰的一件。对于收藏家而言,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,更是可以触摸的文化基因——从晋唐的笔墨传统,到元代的文人精神,再到今天的收藏传承,八百年的文化脉络,都凝在这卷人马图里。
当您站在《人马图》前,会看见的不只是笔墨勾勒的人马,更是中国人对"精神共鸣"的永恒追求:骏马的傲骨、人物的沉敛、笔墨的温润,恰是中国文化"刚柔相济"的写照。收藏它,不仅是拥有一件稀世珍品,更是承接一段流淌了八百年的文化血脉——让赵孟頫的笔墨,在您的藏阁里,继续诉说人马相契的千年传奇。
藏品名称:赵孟頫(人马图)
场次:夜场
